各地涌現(xiàn)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間 市民休閑好去處 城市文旅新地標
廣州天河濕地文化角,曾是臟亂的閑置地塊,如今已變成悠閑舒適的文化空間;位于越秀區(qū)的柏園粵書吧,讓書香飄進歷史建筑;海珠區(qū)御溪書齋,國風滿滿的圖書館為商場注入書香……
近年來,廣東各地涌現(xiàn)出一批以“粵書吧”“粵文坊”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間。這些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(zhì)的新空間,不僅是市民游客閱讀放松的好去處,更成為城市文旅新地標。記者走訪其中的典型案例,探索廣東創(chuàng)新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模式、實施文化惠民的新路徑。
引入社會力量 變閑置荒地為文化角
走進天河濕地文化角,這處占地2500平方米的藝術天地,不僅有綠蔭小徑、湖畔長廊;還匯集了美術館、圖書館、咖啡館、茶藝室等藝術場所。
天河濕地文化角自2019年建成開放以來,這里不定期舉辦了幾十場藝術展覽、學術沙龍,拓展圖書館的邊界,將其打造成一個讀書聚會、交流思想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。
“改造前,這里曾經(jīng)雜草叢生,一片臟亂荒蕪。”據(jù)有關負責人介紹,天河科技園管委會攜手社會力量,利用園區(qū)閑置土地資源建設公共文化空間,改善園區(qū)的營商環(huán)境。
改造后,這里成為向市民免費開放的高顏值公共文化空間,設有展覽區(qū)、閱讀區(qū)、觀景區(qū)、品飲區(qū)等開放空間,能提供“一站式”文化服務。記者在工作日的中午前往這里,發(fā)現(xiàn)不少上班族覓得這處悠閑充電之處。“從公司走10分鐘就來到這里,可以休息,也能看書,我很喜歡來。”在附近上班的李女士告訴記者。
記者獲悉,中秋國慶假期將至,文化角內(nèi)的“與亨美術館”也張羅起了新展。公共裝置藝術家紀馥君帶來“篾弦之章”藝術展,為游客介紹原生態(tài)的竹編藝術,相信會在假期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往。
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商場、歷史建筑
“一個適合安靜學習、看書放空的地方”“潑墨山水、漫天繁星,太浪漫了!在看書之外,還能拍出大片”……在社交網(wǎng)絡上,隱藏在廣州僑建HICITY文創(chuàng)商業(yè)中心的御溪書齋,被稱為“年輕人的藏書閣”。
作為廣州首個落地建成的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”,御溪書齋將公共文化服務融入大眾消費場所,以獨特大膽的設計、種類多樣的藏書,成為年輕人熱衷打卡的文藝之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御溪書齋以“國潮”為設計理念和運營主題,不僅在空間設計上體現(xiàn)“國風山水”的概念,還定期舉辦書畫展、漢字科普展、中國積木展、文化沙龍等互動活動。
據(jù)御溪書齋運營負責人介紹,該空間還將策劃與商場其他文化體驗區(qū)互動共享,與商場內(nèi)的藝術展覽廳、國風漢服館、沉浸式劇本體驗等潮流文化體驗空間一道,共同打造“國風當?shù),潮起南?rdquo;主題街區(qū)。
位于廣州越秀區(qū)恤孤院路的“柏園粵書吧”,則將公共文化空間融入歷史建筑。據(jù)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圖書借閱部副主任文利情介紹,柏園是民國時期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”的創(chuàng)辦舊址。“為了向公眾更好地講述‘史語所’承載的學脈源流,同時滿足周邊居民以及游客的文化需求,我們把‘粵書吧’引入柏園,打造一個歷史文獻特色主題的書吧。”書吧開設以來,為游客和讀者帶來了圖書閱讀、藝術展覽、文化沙龍等多元文化體驗,已成為城中熱門的潮人聚集地。
據(jù)南方日報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