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米橙
作者:龔金球
春節(jié)臨近,鄉(xiāng)愁漸濃。
梁實秋先生在《北平年景》中寫道,過年需要在家鄉(xiāng)里才有味道,羈旅凄涼,到了年下只有長吁短嘆的份兒,還能有半點歡樂的心情?
我也有好些年沒回家鄉(xiāng)過年了,甚是懷念兒時過年的情景,回味家鄉(xiāng)的米橙。
時至臘月,家家便開始裝扮房屋,購買新衣,備辦年貨。年貨中多為食品,有家人享用的,有招待客人的,有探親的,有祭祀的;有肉類,有糕餅,有粄子,有瓜果;有的在集市上采買,有的自家加工……
這時,家家都開始打米橙。
米橙是家鄉(xiāng)的傳統(tǒng)美食,是每家每戶過年時必不可少的食品。
打米橙是個技術活,原材料和輔助材料要事先準備,制作的每個流程都相當講究,稍不小心就會功虧一簣。
為了打米橙,媽媽早早就準備蒲米了,因為普通的大米手工做不了米橙。蒲米是根據中藥材料制作方法“蒸、煮、曬”的原理精制而成。天氣晴朗時,媽媽選取較為飽滿的稻谷制作蒲米,經過燜谷、轉鍋、蒲谷、晾曬、脫殼等程序,然后用風車吹掉谷殼,用篩子篩掉碎粒,再用簸箕去掉粉塵,蒲米便制作而成。蒲米呈黃白色,半透明狀,嚼之柔韌,芳香甘甜。
有了蒲米,便可以炒“米子”了。炒“米子”必須要土灶大鍋,且要三個人默契配合。我家炒“米子”一般都是奶奶、媽媽、姐姐三個人合作。奶奶負責燒柴火,別以為燒火容易,如果火候掌控不準確,炒的“米子”要么燒焦,要么就沒有膨化,成了“米丁”。
炒“米子”的第一步是斷“米符”。聽媽媽說,“米子”炒得好不好,關鍵看“米符”。待鐵鍋微熱,媽媽便將蒲米倒入鍋里,用小木刮不斷翻炒,然后倒入鹽水,繼續(xù)翻炒,直至蒲米完全燥干,蒲米便成了“米符”。然后把“米符”放進干凈的木盆,用厚厚的棉布蓋住,不能讓“米符”降溫。
接著,媽媽將事先準備好洗凈過篩顆粒均勻的細沙放進鐵鍋,不斷翻炒,細沙熱后,倒入少許花生油繼續(xù)翻炒。待細沙熾熱色澤變深而锃亮時,媽媽叫姐姐用木勺舀一勺“米符”放進鐵鍋,媽媽迅速用小木刮翻炒,讓“米蒲”與細沙完全混在一起,片刻鍋里不斷發(fā)出“啪啪”的聲音,媽媽用米篩蓋住,鍋里不斷有東西彈起撞擊米篩,很快撞擊聲和“啪啪”聲停止,媽媽掀起米篩,將鍋里的細沙全部鏟進米篩,細沙篩進鍋里,黃白色的“米子”留存米篩,媽媽把“米子”倒進土灶旁的大簸箕里。姐姐又舀了一勺“米符”放進鐵鍋……
用蒲米炒“米子”,是家鄉(xiāng)特有的民間技藝,炒出來的“米子”比機器“爆”出來的“米花”好吃多了,微咸而香,膨化不虛。
我家打米橙由爸爸操作。爸爸先把紅糖放在裝有水的碗里溶化,去掉雜質后放入鍋里煮。糖水燒開后奶奶便將火減小,水分慢慢蒸發(fā),糖水越來越稠,爸爸用筷子不停地在鍋里像畫圓圈一樣攪拌糖水,使糖水受熱均勻。時而用筷子醮一滴糖水放進碗中的冷水里,再用兩個手指把糖拿起來擰,反復地去嘗試,直到水分完全蒸發(fā),粘度達到最高時,把“米子”倒進鍋中,再放入炒好的花生米、芝麻,馬上用木鏟翻騰攪拌,使“米子”和糖混合均勻。然后把被糖完全粘著的“米子”鏟起放進米橙格里,用筷子把“米子”鋪開,薄厚均勻。接著,爸爸在米筒上涂抹些花生油,用米筒在“米子”上面用力往返地滾動碾壓,把“米子”壓實壓平。冷卻后,用刀切成一塊塊。
家里打米橙時,我和兄弟姐妹哪都不去,就圍著土灶盯著爸爸在灶臺忙碌?吹矫壮燃磳⒋蚝脮r,我們早已垂涎欲滴了。爸爸切好米橙,給我們每人一塊。
我拿著米橙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,酥脆香甜全在口中,酥脆中有厚實感,又香又甜,咽之飽和。
現在米橙已產業(yè)化商品化了,在很多超市、特產店都有銷售,但我還是喜歡家鄉(xiāng)手工制作的米橙。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