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貨變遷見證時代發(fā)展 你家的年貨買了嗎?
春節(jié)臨近,市民紛紛開啟“春節(jié)模式”,而置辦年貨作為過大年的頭等大事,幾十年間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從過去的年貨緊俏,到現(xiàn)在品種齊全任意挑選,市民的“年貨清單”里,見證了時代的變遷,也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。昨日,記者采訪了住在我市大學城的曾氏一家三代人,了解他們心目中不同時代的年貨。
市民在置辦年貨。
爺爺
鹽、油、糖是年貨必備
曾石今年80 多歲了,現(xiàn)在兒孫繞膝、衣食無憂的他,感覺就像做夢一樣, “今天的生活,是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”,這是他經(jīng)常和孫兒們說的話。
“我們那個年代,年貨大都是自己做的,只買少量必備的東西。”曾爺爺說,在他成家后當家做主的年代,每年的春節(jié)都需要“勒緊褲腰帶”,一家人勤勤懇懇辛苦一整年積攢下來的十幾塊錢,就是置辦全部年貨的基礎(chǔ)。在他的印象里,食鹽、食用油、白砂糖是年貨必備。這時候買的食鹽,需要用上大半年乃至一年,而買食用油、白砂糖主要是用于制作“油果”、“米粄”、 “油角”等春節(jié)小吃。自己家不是有油嗎,為什么還要買呢?“自己家的油不舍得用來炸東西,怕用壞了,所以有錢的話就買一點。”他回答。
另外,他介紹,過年前他的妻子還會自己磨豆腐、準備好客家釀酒、炒花生、炒爆米花、炒番薯片。春節(jié)期間有親戚來了,就拿出釀豆腐、客家釀酒、油果等來招待,豬肉、雞肉等是餐桌上很少見的;回禮一般是以炒番薯片為主,然后在上面放一些爆米花和少量的花生,有錢買了糖果的話,還會回幾顆糖果。
父母
肉類、糖果、餅干增多
隨著時間的推移、人們生活條件改善,年貨也越來越豐富。在曾石的兒子看來,“過年能吃飽、穿暖了,春節(jié)是一年中最享受的日子”。
他告訴記者,父親有4 個小孩,大家相繼成家后就分家了,他也是年紀輕輕就“當家做主”了。每年過年,他和妻子都要張羅著各種美食、置辦各種年貨。“到我們這時候,豬肉、雞肉是比較常見的餐桌美食,年前也要買一些便宜點的糖果、餅干、料花之類的年貨,這些年貨除了吃一些,大部分是用來回禮。”他說,一般情況下,豬、雞都是自家養(yǎng)的,一年到頭就等著這幾天吃好點兒。除了“吃飽”,對穿著也有了一點要求。雖然積蓄不是很多,但是臨近春節(jié)夫妻倆還是會給一雙兒女買新衣服、新鞋子,讓兒女在春節(jié)里穿得漂漂亮亮的。
“再后來幾年,家里經(jīng)濟更加寬裕一些,過年還會置辦一兩樣電器。”曾大哥說,他至今仍然記得,當年過年前置辦第一部黑白電視時的那種興奮的心情。
“80后”
年貨重“質(zhì)”不重“量”
孫子曾浩說,作為一名“80 后”,他幾乎沒有嘗試過過年沒有新衣服穿、飲食受限制的情景。前年已經(jīng)成家做了父親的他,這兩年也開始自己置辦年貨了。
1 月14 日下午,距離2017 年春節(jié)不到半個月,曾浩就帶著妻子和兒子來到了我市一大型超市,購買了兩箱飲料、餅干糖果大禮包、幾個大柚子,以及開心果等堅果類食物。他說,他還準備過幾天給家里的老人買一點營養(yǎng)品、給孩子買點玩具,再購買多一些水果。
“以前父母講究的是吃飽、穿暖,現(xiàn)在我認為是吃得健康、吃得開心最重要,想吃什么就買什么,年貨更加注重‘質(zhì)’而不重‘量’。”曾浩說,小時候一到大年三十的下午,父母都要炒幾大盆的豬肉,殺兩三只雞、鴨,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天,同時還可以用來招待客人。如今,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多數(shù)人不那么愛吃肉了,他家里基本上也不會準備那么多肉類,都是以各種蔬菜為主。小吃主要是以水果、各類堅果為主。給客人的回禮主要是 “春節(jié)大禮包”和水果。
本報記者 劉影麗 文/圖
相關(guān)閱讀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