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源氣象局舉辦氣象開放日 有興趣可到這里來看看
在河職院學生宿舍陽臺上,晾滿了衣服。近段時間我市出現回南天,不少參觀市民很好奇回南天是怎樣預測的?本報記者 朱冀 攝
3 月23 日是第56 個“世界氣象日”,今年主題是“直面更熱、更旱、更澇的未來”。3 月 19 日,市氣象局開展了“世界氣象日公眾開放日”活動,近百名市民冒雨來到東源國家基本氣象站、氣象觀測場、市氣象臺,了解氣象科普知識,關注極端天氣現象。
在全球變暖,極端天氣突發(fā)的大背景下,市氣象部門呼吁市民為節(jié)能減排出一分力,增強氣候安全。
連續(xù)4年舉辦氣象開放日活動
活動前兩天,市氣象局通過微信公眾號、網絡邀請廣大市民參加開放日活動。當天,春雨綿綿,卻阻擋不了市民的興趣,近百名市民自發(fā)來到活動現場,記者看到,參觀市民很多都是親子檔。“天氣不好,沒想到還有這么多熱心的市民。”市氣象局工作人員表示,近年來,關注氣象信息的市民越來越多,這與大家越來越意識到氣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、與這兩年極端天氣頻發(fā)等原因有關。
這已經是市氣象局連續(xù)4 年舉辦開放日活動了,今年,活動除往年開放氣象預報監(jiān)測平臺,播放宣傳片,向市民講授各種防災減災相關知識等傳統(tǒng)項目外,還增加了參觀市氣象臺這一環(huán)節(jié)。在市氣象臺,市民參觀了市氣象預警信息發(fā)布中心,簡要介紹天氣預報制作過程及原理;參觀影視大廳,簡要介紹天氣預報節(jié)目錄制過程,還體驗了氣象預報員的錄制。
回南天是怎樣預測的
活動當天,我市出現嚴重的回南天,到處濕漉漉。“回南天是怎么預測的?”不少參觀市民提出疑問。
“當下的空氣濕度是95%。”在數據監(jiān)控室,工作人員介紹,這個數據是由觀測場的溫濕器傳過來的。據了解,空氣濕度是預報回南天的重要數據之一,再結合室內地板溫度的監(jiān)測,對比室內地溫和室外空氣露點溫度,氣象專家就能分析預測回南天的出現。
據了解,自2012 年起,廣東省氣象局自主研發(fā)的回南天自動觀測儀投入使用,首次開始了回南天觀測,它實現了對室內地板表層溫度的實時觀測,填補了這方面空白。目前,東源國家基本氣象站作為廣東38 個回南天觀測站之一,對回南天的預報能力大大提高,對回南天準確預報有較大把握。
去年6月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
記者在氣象開放日活動中了解到,隨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(xù)增加,低層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,地球溫度已比二十世紀初高了1°C,造成一些地區(qū)干旱而另一些地區(qū)又降雨量過多的厄爾尼諾現象。面對氣候變化顯著影響自然環(huán)境和人類環(huán)境的現實,國際社會一致認為需要采取大膽行動,將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定為“直面更熱、更旱、更澇的未來”。
據了解,從1880 年至2012 年,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0.85℃,而在1951 年至2012 年這個區(qū)間內,上升速率更快,到了1983 年至2012 年這個區(qū)間,堪稱北半球最熱的 30 年。2011 年至2015 年,又是1980 年以來的最暖5 年。2015 年12 月,是北半球 136 年來最熱的一個月。根據預測,從 2016 年至2035 年,地球表面溫度可能繼續(xù)升高0.3 至0.7℃。這樣的現實和未來,對河源也不例外。2015 年河源市氣候公報顯示,2015 年全市平均氣溫21.6℃,較常年偏高0.8℃,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第4 高(最高1952 年,21.9℃),其中,6 月全市平均氣溫28.1℃,較常年偏高1.5℃,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最高。
從全球來看,平均降水量在增加,但地域差距很大,干的地方更干,濕的地方更濕,一些地方的暴雨事件也在不斷增加,“一代一遇”的暴雨更加頻繁。而在河源,2015年5 月20日,河源普降暴雨到大暴雨,全市100 個自動站中,有16個站過程雨量超過100毫米,最大過程雨量為源城區(qū)249.1 毫米,源城區(qū)出現嚴重內澇。此外,去年12月,全市平均降雨量193.6 毫米,較常年多430.4%,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。
節(jié)能減排齊出力
“我們家住頂樓,小時候沒覺得那么熱,現在一到夏天,沒空調根本住不了。” 開放日活動現場,觀看了活動宣傳片后,市民高景旺有所思考。高景旺是一名數學老師,一向對氣候和環(huán)保比較關注,在現場,他仔細觀察了空氣質量分析儀器和 PM2.5 的監(jiān)測,也了解空氣質量是怎么測出來的。
觀看了活動宣傳片,了解到氣候的變化和未來的趨勢以及人類生活對氣候的影響后,高景旺表示,“不能再我行我素了。” 他覺得,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要從你我做起,從日常生活做起。
“如何理解今年的主題?目前,全球海洋熱含量已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并正在增加熱浪、干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,預示著未來更熱、更旱、更澇。”市氣象局氣象災害防御管理科科長巫燕輝介紹,面對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(zhàn),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綠色發(fā)展的理念,比如選擇步行、自行車、公交車等綠色出行方式,使用環(huán)保購物袋等,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都有利于節(jié)能減排,增強氣候安全。
本報記者 鄭婷影
相關閱讀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